易搜题 > “王阳明”标签

王阳明

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

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

 

查看答案

关于王阳明的“诚意”说,理解错误的是

A.王阳明的“诚意”说是一种经验主义

B.“意”就是意识、意向、意指

C.一个事物不是首先从事物开始,而应当从意开始

D.获得知识不是外界把知识强加于人身上,而是人通过意发动知识。

查看答案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查看答案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

查看答案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格物致知        D.读万卷书

查看答案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查看答案

王阳明被称为阳明先生,其学派称为姚江学派,其学说为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下列选项不属于王阳明思想的是()
A、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D、天下为主,君为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不同。

 

查看答案

东西方同时代的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的西方学者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主要基于王阳明

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查看答案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查看答案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靴挞维级,若待拘四”,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方面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主要内容。在“学为圣人”问题上朱熹与王阳明的主张有哪些区别?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查看答案

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查看答案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查看答案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B.注重改善百姓生计

C.关注人的道德修养

D.主张整合社会阶层

查看答案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查看答案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查看答案

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B.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

C.思通万里,胸天三界,充满禅机理趣

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

查看答案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

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

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查看答案

王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据此可见

A.王阳明鄙视孔子为圣人

B.心学提倡善恶自明为良知

C.知行合一是心学的精髓

D.王阳明背离传统儒学思想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