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书籍报刊”标签

书籍报刊

间接资料是指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而获得的信息资料。()

查看答案

()是教师利用书面语言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

A、讲授、报告

B、谈话

C、阅读书籍报刊

D、讨论辩论

查看答案

不适合在网络上进行营销的产品是()。

[A]推土机产品

[B]消费性产品

[C]电脑产品

[D]书籍报刊

查看答案
[判断题]间接资料是指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而获得的信息资料。
A.正确
B.错误
查看答案
行情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有()

A.书籍报刊

B.联合国及其机构发表的资料

C.企业及研究机构的资料

D.其他国际组织的资料

E.政府机构的资料.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主要有()。
A.《革命军》
B.《猛回头》
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D.《警世钟》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其代表著作有(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民报》

查看答案

文献调查法中我们研究社区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有

[  ]

①书籍报刊 ②广播影视资料  ③网络资料  ④相关文件法规  ⑤统计资料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其代表著作有()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E.《民报》

查看答案

收集材料是准备演讲的重要一环,材料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材料?()

A、演讲者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感受或调查而获取的感性材料

B、书籍报刊上的知识

C、演讲者的人生阅历

D、演讲者的思想经验

查看答案

下列哪些属于收费员行为规范中“四大禁令”内容()

A.严禁私自放行车辆

B.严禁贪污、挪用通行费票款

C.严禁在收费场所吸烟会客阅读书籍报刊

D.严禁擅离岗位

E.严禁私自挪移监控设施、逃避监控

F.严禁与司乘人员吵闹、殴打、辱骂或使用服务忌语

查看答案
(单选题)有关信息的测度方法不正确的是(本题1.0分)
A、测度方法包括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方法和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方法
B、计算机中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常用单位包括:KMGTPEB。
C、确定消息的信息量为1
D、对于非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如书籍报刊等),直接用发行种类、发行量或文本字数来进行测度
查看答案

有关信息的测度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度方法包括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方法和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方法

B、计算机中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常用单位包括:B、KB、MB、GB、TB、PB、EB

C、确定消息的信息量为1

D、对于非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如书籍报刊等),直接用发行种类、发行量或文本字数来进行测度

查看答案
而另一位翻译家林纾则致力于对西方小说的翻译,他认为西方小说最______之处是贯穿其中的对于世俗生活的持续关注与叙述能力,他以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承认在中文里无法找到于此对应的技巧。当然,林纾同时也很注重西方小说中激发社会改革的能量,这一点与梁启超达成共识,他们都认为尽管小说在传统文类里的地位很低,但它却能_______下了最多的要素,吸引最多的读者。另一位同为文选派的刘师培则拔高了“文”,并坚决把它和“笔”区分开来,但刘也注意到了时代要求文学运用公众语言,因此,一方面他提出应该使用方言使书籍报刊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另一方面他又坚决的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学问,一是公众语言,用以启蒙民众,二则古代语言,用以保留国学,这背后的焦虑和吴汝伦是相通的。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人入胜解放B.标新立异选择C.巧夺天工吸收D.引人注目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

 

查看答案

(五十)  【给定资料】  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佢(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咯。”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马教授所说的“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加以解释。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四十七)  【给定资料】  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佢(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咯。”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马教授所说的“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加以解释。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给定资料
1.据媒体报道,首都图书馆联盟在2012年4月左右成立,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的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然而,记者在对已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探访时发现,多数图书馆对社会读者设置了门槛,使校外读者望"图"兴叹。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指高校图书馆允许校外人士入馆查阅和借阅。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如今,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发展趋势。26所首都高校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谓在探索全民信息资源共享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读者不需要任何证件就可以入馆。从图书馆管理角度看,设置基本的入馆门槛,比如身份证,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这方面,就连本身就是面向全民开放的国家图书馆,也需要身份证或读者卡这样的入馆凭证。而即便高校师生进入本校图书馆,也需要有校园卡。没有这样基本的门槛,图书馆书报杂志的管理就会陷入混乱,丢失或损坏的情况恐怕难以避免。而另一些入馆门槛,比如持有单位、街道或社区开具的介绍信,则显得没有必要。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校外人员的入馆,势必会挤占有限的图书资源和座位资源,与学校师生的权益发生冲突。在高校图书馆资料和座位比较有限的当下,这种冲突尤为明显。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便能够同时满足校内外读者的需要。如果暂时无法两方面都满足,那么就应该优先满足校内师生的需要,毕竟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是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学习、科研和工作,提供信息资料和学术资源支持。
对此,有人会搬出国外,特别是社会服务已达到较高水平的英美高校图书馆的例子,来说明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无门槛、无收费、无条件地对公众开放,全民共享。但我们须知,国外高校图书馆的这种对公众开放,多数是建立在国立、州立、市立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发达的基础上的。而且,国外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一系列条件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实际只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补充而存在的。
所以,理性而言,完全照搬英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做法,与国情并不相符。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等有效保障。
2.记者:西部×市图书馆连续3年馆长空缺、门前冷落。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周馆长:西部×市图书馆的情况,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具体表现。据我了解,在全国地级行政区划中,还有41座城市没有图书馆。此外,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连基本的服务条件都不具备。而相比之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图书馆在馆舍、馆藏和服务等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从全国来看,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西弱东强的特征。
记者:我们近日联合××网的调查显示,最近两个月内有接近1/4的网友一次也没有踏进图书馆。
周馆长:可读的书少,读者自然不会走进门来。根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颁布的标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应为人均1.5册到2.5册。而我国的人均藏书量只有0.4册,县级以下图书馆人均只有0.1册。我看到,很多县图书馆的书,还是三四十年前的。现在每本图书平均售价将近30元,全国人均年购书费却仅有0.7元,也就是说,要把40个人一年的购书费加起来,才够买一本新书。甚至有的省人均购书费只有0.1元。
另一方面,不少图书馆缺少真正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因为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竟成为安排闲杂人员的地方。这造成人员队伍素质劣化,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加剧了图书馆的"冷清"。
记者:当前,新兴媒体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在利用新媒体方面是否已有尝试?
周馆长:最主要的是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的研发,2001年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并作为我国"十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截至2010年9月底,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已达460TB,其中已发布的资源量占数字资源总量的76.7%。2010年2月,又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十二五"期间,还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记者:您提到县及县以下图书馆是尤为薄弱的环节,对于这些基层图书馆来说,有没有什么建议?
周馆长:按照国际图联发布的标准,每5万人应拥有1座图书馆,图书馆的辐射半径通常为4公里。而在我国,目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图书馆布局,平均每3400多平方公里、每46万人口才拥有1座图书馆。有的县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只有1座图书馆,主要在为县城居民服务,农村居民很难跑那么远去看书。
因此,图书馆的服务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基层延伸十分重要。比如,在城市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像在新加坡就有区域图书馆,也有邻里图书馆。邻里图书馆讲究布局,新建的商场必须有图书馆,便于跟随父母前来的孩子们有书可读。他们的城区,还广泛设置自助借还书的设施。在农村,则要发展乡村图书馆。农民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致富信息、保健常识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所以,乡村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只有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3.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
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但(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啰。"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上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4.2011年12月,S市图书馆推出"S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只需办理一张S市图书馆的读者外借证,就可以免费借阅包括汉王N618在内的多款电子阅读器,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S市图书馆馆藏的电子书资源:使用电子阅览器,通过Wi-Fi无线登录S市图书馆网站借阅馆藏电子书;使用电脑登录S市图书馆网站,将电子书下载到电子阅览器。这些电子阅读器仅相当于一本传统图书的大小,甚至重量更轻些,然而它们却能够下载和储存数千种电子读物,供"主人"随时随地移动阅读。其借阅周期则与一般的普通图书相同,第一次借阅的时间为28天,可续借一次。
其实,早在2009年2月,S市图书馆就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