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德国人”标签

德国人

下列关于德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国国花是矢车菊

B、科隆大教堂有两座哥特式尖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

C、德国人忌讳“13”,最不吉利的是“13日星期五”

D、德国人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忌墨绿色

E、德国人接受礼物时不能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德国正确的是()

A、德国国花是矢车菊

B、科隆大教堂有两座哥特式尖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

C、德国人忌讳“13”,最不吉利的是“13日星期五”

D、德国人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忌墨绿色

E、德国人接受礼物时,不能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

查看答案

二战后的德国人发现了一个能吸收其出口商品和活力的新的全球范围的经济生存空间。为此德国人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A.统制经济体制 B.混合市场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李文是中国人,自幼在美国定居,在加拿大有住所,在美国和一个德国人签订了一份位于美国的房地产的买卖合同。后来德国人对其民事行为能力提出疑问,认为李文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李文和美国人玛丽于1999年结婚。请问:
查看答案

德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已经超凡脱俗。中文网上流传的各种帖子说:青岛地下水道存在百年前的配件包,而且都用油纸妥善包好;德国人一年只有一半时间工作,依然能够保证强劲的经济实力……而德国自己的报纸《南德意志报》则惊叹“德国在中国被‘神话’了”。报道称,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德国人对其所做贡献不过3%。“德国制造”确实在当今世界赢得了相当高的美誉度,但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德国制造”还是一个贬义词,代表廉价与质量差。后来,德国人齐心协力打造“德国制造”的品质,才扭转了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中国,不用妄自菲薄

B.钦佩,要适可而止

C.德国,一个值得敬佩的国家

D.赞赏,当在真实基础之上

查看答案
科技法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提出来的。A、中国人B、美国人C、英国人D、德国人

科技法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提出来的。

A、中国人

B、美国人

C、英国人

D、德国人

查看答案
题目德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已经超凡脱俗。中文网上流传的各种帖子说:青岛地下水道存在百年前的配件包,而且都用油纸妥善包好;德国人一年只有一半时间工作,依然能够保证强劲的经济实力……而德国自己的报纸《南德意志报》则惊叹“德国在中国被‘神话’了”。报道称,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德国人对其所做贡献不过3%。“德国制造”确实在当今世界赢得了相当高的美誉度,但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德国制造”还是一个贬义词,代表廉价与质量差。后来,德国人齐心协力打造“德国制造”的品质,才扭转了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中国,不用妄自菲薄
B: 钦佩,要适可而止
C: 德国,一个值得敬佩的国家
D: 赞赏,当在真实基础之上
查看答案
由德国人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开启了近代大学()的先河。A.学术自由B.大学自治C.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由德国人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开启了近代大学()的先河。

A.学术自由

B.大学自治

C.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服务社会与培养人才

查看答案

1841年,德国人雅克比制成了一台能产生一定大电流的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真正使用的工业用发电机。为上述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A.瓦特 B.普朗克 C.爱迪生 D.法拉第

查看答案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法国是死对头。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由“我是德国人”、“我是法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观点变化的社会背景是( )

A.国际联盟的建立

B.联合国的建立

C.欧洲联合趋势形成

D.苏联解体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填入划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句是()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50%的孩子表示喜欢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100多册。他们认为,。德国人的读书兴趣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书籍。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好像一个国家没有信仰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一定精神空虚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必然走向堕落
查看答案

德国的很多姓氏是传统手艺人的价值标签,如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等,在德语里分别代表着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世易时移,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德国人的这种特点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可见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查看答案
(单选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法国是死对头。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由“我是德国人”、“我是法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观点变化的社会背景是()。

A国际联盟的建立

B联合国的建立

C欧洲联合趋势形成

D苏联解体

查看答案

甲在中国杭州驾车撞伤乙。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假设1:甲为德国人,乙为中国人,乙在中国法院对甲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问:中国法院应适用何国法律解决该纠纷?(1分)为什么?(2分)假设2:甲与乙均为德国人,乙在中国法院对甲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问:中国法院应适用何国法律解决该纠纷?(1分)为什么?(2分)假设3:甲为德国人,乙为中国人,甲在撞伤乙的同时,还使德国人丙受伤。乙、丙在有管辖权的同一中国法院对甲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问:中国法院应适用何国法律确定甲对乙、丙的损害赔偿责任?请你对以下三种主张分别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说明理由。(6分)A.一概适用中国法。B.一概适用德国法。C.甲对乙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中国法,对丙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德国法。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50%的孩子表示喜欢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100多册。他们认为,。德国人的读书兴趣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书籍。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好像一个国家没有信仰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一定精神空虚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必然走向堕落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德国人不是英法的历史同时代人,而是哲学的同时代人,以下的解释哪一条不合马克思的本意?()

A、德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同样表达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B、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落后于英法,尚不能提出英法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造任务

C、德国人在观念上经历了英法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无须再经历真实的过程

查看答案

1982年德国总理科尔说:“30年前,阿登纳把德国人引进了西方自由民族大家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我们成了西方联盟中受人尊敬的伙伴。”德国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伙伴”,走出最关键的一步是

A.《巴黎条约》的签订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查看答案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A公司是一家荷兰厨具制造企业,靠近欧盟人口中心,它原以为只要生产两种标准化的“欧洲产品”向欧洲消费者销售,就可以同时满足北欧和南欧的要求。但它很快发现,所谓“欧洲消费者”,只是一个神话。比如,炉子的顶部,A公司原来只打算生产两种,结果发现需要11种。比利时人喜欢用大壶,因此需要大号的炉子;德国人喜欢椭圆形的壶;法国人需要小炉子。德国人喜欢烤炉的把手置于顶部,法国人则希望把手在前面。大多数法国人和德国人喜欢黑色和白色的炊具;英国人则需要各种不同的颜色。A公司为此及时作出决策,为不同国家的顾客提供不同款式、质量的产品。结果A公司的出口收入大幅增加。你认为阿塔克公司的做法是唯一的选择吗?你有什么其他的建议?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