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竞赛问答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4.实验室检测(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92.31%。(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阳性。(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布病疫区的现场处理措施有哪些?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4.实验室检测(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92.31%。(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阳性。(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确定此次布病疫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1998年5月25日(星期五)下午5:50,某市CDC流行病科工作人员接到该市某医院医务科科长如下报告:该院有9例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据该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初步检测结果,发现为细菌感染,但何种细菌未能鉴定,请求CDC予以支援和帮助。该院医务科科长建议,考虑到已是周末,可请CDC下周一派员或由该医院送样到CDC。该医院为市级最大妇产科专科医院,主要接受孕妇分娩和承担妇科疾病的诊治。据报告者反映,现有近200名病人正在该院住院治疗,大多为术后留观病人;医院已经对9例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采取了措施。由市CDC分管主任带领,应急调查处理小组于接报后30分钟赶到该医院。立即召开了由医院相关人员参加的简短情况通报会。会后,CDC应急处理小组成员立即深入病房调查了解情况。医院300张病床满员,其中166名病人为术后留观病例,86名为分娩后留观病例,48名为待手术或其他诊治病人。166名术后留观病例中,98例切口愈合不良,另有伤口严重感染病例30名,已经采样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培养,9例检测结果有病原体生长,但鉴定结果不明确。86名正常分娩或侧切分娩产妇尚无异常情况发现。首例病人切口感染发生时间为4月18日,3月28日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伤口经久不愈,现仍在住院治疗。病人以局部症状为主,初期表现为切口或缝合针眼处出现1个或多个隆起的小脓疱,切开后流出液化脂肪组织、脓性分泌物及腐烂的组织。切口部位肿痛,有小硬结,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触痛。后期切口部位破溃,有多量脓性分泌物流出,甚至形成深部窦道,部分病人切口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患者无明显发热。时值傍晚,医院医护人员仍在紧张忙碌,医院主要行政科室领导均在岗,医院笼罩在特殊的气氛中。医院已经采取了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限制病人手术量、积极治疗病人等措施,但尚未见到明显控制效果。由市CDC派出的调查组,在医院现场对了解的情况紧急讨论后,决定进一步介入该医院外科切口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理,直至感染暴发被最终控制。应急调查处理小组全面展开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已派员进驻医院,成立了有关医院感染控制领导小组,统筹各项防治措施。成立了病人诊治专家小组和预防控制专家小组。医院于5月26日下午宣布对外停止接诊病人。邀请到的省内、国内有关专家已经陆续到达,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已经考虑邀请境外和国外有关专家和机构予以技术支持,协助查明病原体。已经通过本市主导媒体发布正式消息和初步调查结果,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已经注意到本次暴发可能引起的法律诉讼,注重调查结果的证据性。现场初步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按照“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1998年3月20日到5月31日,该院共进行各类手术292例,从4月18日发现第一例伤口感染,共有168例发病,罹患率为57.5%。发病时间集中,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引起的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暴发。292例手术中,在第一手术室(产科)进行手术的221例病人中伤口感染139例,第二手术室(妇科和其他外科如包皮环切、疝气等)71例中伤口感染29例。168例伤口感染者中男18例,女150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83岁。经过常规和特殊的检测发现,切口分泌物和病灶组织中分离到分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但鼻拭子、医院空气和一次性用品等样本未分离到分支杆菌。经鉴定,分离到的分支杆菌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3)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产科、妇科或儿科,只有在手术室(包括第一、第二手术室)接受手术者才有感染,而同期在产房、妇科和新生儿科病房住院者,即使在产科接受分娩侧切手术、在门诊接受小手术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与手术有关的因素调查结果如下:①缝合线和灭菌物品:手术室和产房使用的缝合线为同一型号,与灭菌物品一样,均来自供应室;而手术室发生感染,产房无感染发生。经采样检测,缝合线和灭菌物品高压消毒包均达到国家标准。②手术室医护人员: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22名,在每位医生主持的手术中,均发生感染病例,感染率接近;所有医护人员鼻拭子培养未发现致病菌;部分医护人员既在手术室作手术,又在产房参与辅助侧切,但手术室发生感染,产房无感染发生。③手术室空气:两间手术室各安装2台窗式空调,室内外空气可直接交换;院方早在4月18日发现第一例切口感染病人时,即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强化消毒,严格手术室消毒和灭菌规程,但仍有感染发生。④手术器械:除手术包由供应室统一供给,手术中使用的刀片和剪刀,由于高压消毒的限制,均由手术室于手术前在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手术中自浸泡液中取出使用。消毒液和浸泡手术刀剪的消毒液系该医院制剂室由市场购置的戊二醛消毒原液自行配置。产科或门诊小手术中的缝合线、灭菌物品和手术包的供应与手术室相同,手术器械不用戊二醛浸泡法消毒,而用其他方法消毒。为了早日平息疫情,同时进一步采取了下列措施:①省和国家卫生部领导到医院督导和检查工作。②市领导多次到医院看望病人和医护人员。③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原主要领导采取行政措施,组织和动员医院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病人的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一步调查取证,作好司法介入调查的准备。④卫生行政部门和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专家同病人及病人家属建立直接对话制度。政府出资免费治疗切口感染病人,并承诺给予经济补偿。⑤卫生行政部门召开全市各级医院院长和CDC主任会议,加强对切口感染病人的调查和监测,防止伤口感染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播,引起各医院的重视和支持。⑥媒体直接介入调查和报道,感染病例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专家组定期向媒体发布消息;在媒体上呼吁感染期间在医院手术的病人回院检查和接受治疗。⑦邀请到国内专家到医院参与调查和治疗病人;邀请到香港和国外专家协助调查。临床标本送往香港和国内多家权威实验室检测。⑧严格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尤其对病人切口清理及其可能污染物品采取严格清除规程;严防医院内交叉感染。⑨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学术杂志摘要发表。现场流行病学深入调查结果如下:①进一步分手术室和时间观察感染率的不同,进一步计算感染潜伏期。②医院制剂室自1995年起从市场上购置20%戊二醛原液,按300mL20%戊二醛,加90g亚硝酸钠,稀释至6000mL配方进行配制,得到浓度为1%的戊二醛溶液供各科室使用。1998年3月,医院从市场上直接购置1%戊二醛原液使用,包装容量和产品标识与20%戊二醛相同,制剂室工作人员没有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仍按原配方进行配制。配制后的理论浓度为0.05%,现场采集已配制好但未使用的戊二醛消毒液,经省级权威部门检测,实际浓度为0.036%,此浓度与国家规定的1.0%-2.2%灭菌有效浓度相距甚远。对该消毒液进行灭菌效果鉴定,180分钟灭菌率为16.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作用30分钟有菌生长,对由感染切口分离到的分支杆菌作用60分钟,有菌生长。从手术室使用中的戊二醛消毒液中分离到分支杆菌,而未起用的戊二醛消毒液无菌生长。③感染暴发的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从27份切口分泌物中,20份分离到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312份病灶组织中,共有10份分离到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肉芽肿性病变和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两种形式,其中肉芽肿又表现为化脓性结核样肉芽肿、不典型结核样肉芽肿和典型结核样肉芽肿三种形式。符合分支杆菌病理学改变。抗酸染色,在组织细胞浆内发现红色分支杆菌。电镜下观察,临床分离株与标准株的超微结构基本一致,支持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电镜下改变。采用PCR技术和核酸脉冲电泳分析技术,259份临床标本,PCR扩增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阳性率为60.6%。53株来自病人切口分泌物、病变组织和使用中的消毒液中的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均被扩增出一条特异的DNA带,表现为明确的同源性。临床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的序列基本一致。1999年国家卫生部向全国下发了关于某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2000年5月,该市某区人民法院公开受理原告李某诉“肇事”医院和生产消毒剂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案,判决该医院赔偿原告李某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考务费、翻译费、精神抚慰金共计人民币128422.38元。对其他受害人的赔偿陆续通过各种途径兑现。深入现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系统的实验室检测,多学科配合,良好的国内外合作和交流为本次医院感染暴发原因的查明提供了保障;及时、科学和有力的行政干预,良好的媒体互动,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充分依靠法律手段等思路的运用,是有效控制和平息事件的根本。实践证明,现场流行病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理,比传统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理论和方法更加有效请您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本起医院感染事件的报道,认识媒体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中的重要影响,阐述如何合理引导和利用媒体。

  • 2005年7月2日~3日,H省C市W县某乡3名农民在屠宰过程中被牛骨划破及被屠刀割破皮肤的村民,皮肤破损部位相继发生疱疹、红肿等感染症状。7月7日~8日,患者感染加重,陆续前来P乡卫生院进行诊疗,接诊后发现3名患者的皮肤破损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均为手部皮肤出现1~5cm2的皮肤破损,破损皮肤中央黑色结痂,周围有水泡,高度肿胀,无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因病例表现与既往伤口感染状况不同,遂报告防保大夫,防保大夫查看病例后怀疑为炭疽。P乡卫生院需要对3名病例的情况进行报告吗?为什么?基层医疗单位应如何进行报告?

  • 一、病例发现患者A的发现:患者A,男,40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7月25日发病,开始为右手前臂外侧近腕骨处出现白色水泡,自行挤压,次日周围水肿并不断发展至全上臂,高热,在本村诊所输液并局部治疗,病情继续发展,于8月1日就诊于G市中医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8月4日,G市政府宣布J村为牛炭疽病疫区。G市中医院结合当地牛炭疽疫情,将其会诊为皮肤炭疽疑似病例。8月6日,S市CDC接到G市CDC的报道,该市J村发生了牛炭疽和人可疑皮肤炭疽疫情。市CDC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并邀请省CDC专家于8月6日上午到达G市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当天,由于该患者右手前臂水肿不明显,未形成典型破损,省CDC专家暂不支持皮肤炭疽的诊断。患者B的发现与管理:鉴于当地存在牛炭疽病疫区,省、市、县CDC专家随即前往J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发现可疑患者B,男,28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8月2日帮其岳父底XX(奶牛养殖户)抬炭疽病死牛,晚上发病。8月5日在本村诊所就诊,高热,有典型的皮损表现。随将其确定为可疑皮肤炭疽病例,并送市传染病医院治疗。8月6日下午,省、市CDC专家会商认为事态严重。当晚7时由S市卫生局主管副局长带领的由流行病学、检验和消毒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赶赴G市。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为了获取当地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牲畜养殖情况、畜间疫情及病死牛处置情况、人间疫情等情况,应急队连夜制定了《G市疑似炭疽疫情流行病学补充调查方案》,成立了人间疫情调查组、畜间疫情沟通组和样品采集与检验组,分别开展调查工作。(一)基本情况:通过补充调查,了解到该村有1328户、6920人,80%的村民为回民,以奶牛养殖为主。牛奶全部供应国内两大牛奶生产企业,肉类、牛皮、牛骨、牛内脏及头蹄等则散卖。奶牛的繁殖方式是人工授精,人工接生。牛饲料的主要成分中含有骨粉。所有奶牛均未接种过炭疽疫苗。未能在第一时间从畜牧部门获得病死牛疫情信息及其处置结果等信息。(二)患者C的发现与调查:多途径搜索,发现符合病例定义标准者C,男,24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7月23日发病,于7月21日曾屠宰肉牛,并剥皮。调查时左右肘关节外侧各有直径5×5cm左右大小的黑痂,有脱皮现象。追溯调查皮损有丘疹至溃疡的发展过程。(三)患者A流行病学史初步调查结果:对患者A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该患者否认曾有病死牛宰杀史、剥皮史,否认与家牛喂养史。(四)环境情况:村民与牲畜人畜混居,人畜共用饮用水。环境很差,院落内牲畜粪便、尿液、泥土、雨水、牲畜饮用水、青草等混在一起。村内垃圾随处可见,有臭水坑数个。(五)标本采集:采集相关标本16份,其中井水(末梢水)3份(养殖场2份,村民公用井水1份),牛新鲜粪便2份(疫点1份,对照1份),泥土3份(疫点2份,对照1份),污水1份,病牛户饲料3份、牛奶1份,患者C血标本1份、病变组织渗出液标本1份,患者A血标本1份,全部送省CDC开展检测工作。(六)疫情初步处置措施:1.进一步宣传领导,尤其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卫生、畜牧两部门之间及时进行信息沟通。2.一旦不能从畜牧部门获得畜间疫情,就由卫生部门通过村民获取畜间疫情信息。3.加强病家、饮用水及疫区环境的消毒工作。4.要求该村及其毗邻村的乡村医生、该市的所有医疗机构提高报病意识,对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者要及时报告。5.继续在该村进行疫情主动搜索。6.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的管理。7.开展健康教育,要让村民了解本病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治疗相关知识。8.要求G市卫生局组织临床专家对患者C进行会诊。(七)专家会诊:8月8日,G市卫生局组织临床专家对患者C进行会诊,并予以排除。8月10日,S市卫生局安排市专家进行会诊,会诊意见暂不支持皮肤炭疽的诊断,但应每天给予青霉素类药物静脉用药治疗,继续对病例予以隔离治疗并做好消毒工作,继续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八)实验室检验初步结果:8月14日,省CDC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用胶体金法快速测定患者A和B的血清炭疽抗体阳性,患者C为阴性。其它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九)进一步病例主动搜索:根据疫情防控进展,8月16日,市、县两级CDC对J村进行了第二次入户普查,调查标准除第一次普查标准外,又增加了1项,即述说自己曾于12天内被牛虻叮咬,并出现皮肤红肿者。本次普查未发现符合搜索标准的患者。此外8月7日与8月16日,集中走访J村毗邻村庄的所有村医,未发现符合排查标准的就诊者。(十)患者C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管理:8月17日,省CDC通知再次用胶体金法测定患者C血清抗体阳性。随将其于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十一)患者D的发现与管理:8月17日的日常分片疫情搜索时,发现了符合病例搜索标准的患者D。患者D,男,52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8月10日,因流感样症状到Z诊所就诊,体温38.3℃,右小腿内侧上部有小块溃烂,给予菌必治静点,后改为环丙沙星、甲硝唑,并用拔毒膏进行治疗。15日到毗邻的Q村L诊所就诊。8月17日,再次到Z诊所就诊,村医Z发现该患者可疑后立即向乡防保科报告。随对其采集血清标本1份,立即送省CDC检验。并送本人到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对患者D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该患者否认曾有病死牛剥皮史,否认喂养家牛,否认有牛头加工史。(十二)寻找患者
    A、D的流行病学史:8月19日,走访患者
    A、D的首诊村医,确定患者A曾于发病前3~4天,有牛的屠宰剥皮史;患者D于发病前10天曾参与屠宰、加工牛头。同时了解到,患者
    A、B、C在村里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患者D因惧怕自己发病事情在村里曝光也受到歧视,才到邻村就医。村民们多数将自家的孩子、老人送走了。(十三)患者D的实验室检测结果:8月21日,省CDC报告患者D血清样本胶体金法测定炭疽抗体阳性。(十四)健康教育重点转移:鉴于上述情况,8月20日,改进了健康教育宣传方向的重点,重点宣传炭疽病预后良好,不影响结婚、生育;鼓励村民发觉身体不适立即到本村村医或乡医处就诊,以消除村民的恐慌心理,改变村民对患者的歧视态度。之后,该村未出现新发炭疽病例。三、流行病学分析与病因推断本次疫情,共发现4例皮肤炭疽病例,禽类密切接触者和人密切接触者120人,重点人群108人。四、疫情控制与综合评价(一)畜间疫情控制:8月4日,G市政府宣布J村为疫区,发布了政府封锁令,禁止村民私自屠宰、剥皮病死牛。8月7~8日,G市畜牧部门在J村组织了牛炭疽疫苗接种。8月8日,G市政府禁止该J村的牛奶、牛肉、牛皮、牛骨、牛头蹄及内脏交易。8月11日,G市政府对J村肉品冷库全面进行检查,未发现有病死畜肉情况。8月24日,G市政府就动物疫情发展情况,解除对该村的封锁。(二)人间疫情控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协调,自8月7日,卫生部门每天向畜牧部门通报人间疫情信息;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预防性服药;开展疫情主动监测与搜索,通过两次普查、每天分片搜索和村医主动报告等形式,力争及早发现病例;开展卫生宣教,教育高危职业人群尽量减少接触、暴露危险因素的机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继续采取预防性投药的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在全市医疗卫生人员中开展炭疽病相关知识、诊疗和防控技术方案培训,提高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对炭疽的认识及诊治、处置能力;加强并坚持疫区随时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价。本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于9月7日结案。(三)综合分析与评价:经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调查的综合分析证实,2007年8月,G市发生了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共发现4例皮肤炭疽病例,病畜密切接触者和人密切接触者120人,重点人群108人。调查过程中,采取边调查,边采取措施,逐步改进控制措施的方式,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消毒和实验室检测等措施并重的原则,及时妥善的处理了炭疽疫情。回顾本次疫情的调查处置过程仍有可总结的经验教训。本次疫情中,有2例病人是通过加强监测,按照病例搜索标准主动搜索发现的。4例病人均在炭疽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发病,之后未发现可疑病例,说明疫情控制措施有效。本次人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与处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在疫情处置中的重要性。事件早期,由于影响范围有效,G市政府顾虑较多,希望通过常规手段达到控制目的,然而村民未能清楚认识到该病危害,对屠宰、剥皮、加工、搬运病死牛等仍然持无所谓态度。8月4日,G市发布政府令封锁了疫区。截至8月7日,已发现3例可疑人皮肤炭疽病例。8月8日,G市政府全面禁止疫区内一切畜及畜产品交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由于卫生宣教重点未及时转移,引起了村民恐慌,已发现的病人受到村民不同程度的歧视;后改变宣教重点,才使情况逐渐好转。本起疫情由动物炭疽病引起,因此调查过程中掌握动物疫情动态,对于揭示人间疫情规律,更好地控制人间疫情至关重要。动物疫情的调查控制工作由农业部门负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动物疫情信息,亦未取得整个区域的动物疫情分布、强度等信息资料。对动物疫情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利于防控策略的制定、落实与评估,因此一定程度上对人间疫情控制工作造成了影响,使本次人间疫情控制工作留下一些遗憾。针对这样的情况,卫生部门应向政府部门提供调查、处理疫情的需求清单,争取政府的协调、支持。G市人间皮肤炭疽疫情发生后,使我们认识到炭疽病不仅仅是牧区的常见病,只要发病条件存在,哪里都可能发生。由于炭疽芽孢抵抗力、生命力极强,彻底消灭外环境中的炭疽芽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办到的事,不排除再次发生类似疫情的可能,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强炭疽常规监测,利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多种方法手段,对动物疫情、人间疫情进行全面控制。通过本次疫情也提示我们任何一种非本区域内的疾病均可以输入,并成为区域内的常见病,因此要提前制定相关技术预案,加强人员培训与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新发疾病的袭击,最大限度的

  • 一、病例发现患者A的发现:患者A,男,40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7月25日发病,开始为右手前臂外侧近腕骨处出现白色水泡,自行挤压,次日周围水肿并不断发展至全上臂,高热,在本村诊所输液并局部治疗,病情继续发展,于8月1日就诊于G市中医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8月4日,G市政府宣布J村为牛炭疽病疫区。G市中医院结合当地牛炭疽疫情,将其会诊为皮肤炭疽疑似病例。8月6日,S市CDC接到G市CDC的报道,该市J村发生了牛炭疽和人可疑皮肤炭疽疫情。市CDC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并邀请省CDC专家于8月6日上午到达G市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当天,由于该患者右手前臂水肿不明显,未形成典型破损,省CDC专家暂不支持皮肤炭疽的诊断。患者B的发现与管理:鉴于当地存在牛炭疽病疫区,省、市、县CDC专家随即前往J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发现可疑患者B,男,28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8月2日帮其岳父底XX(奶牛养殖户)抬炭疽病死牛,晚上发病。8月5日在本村诊所就诊,高热,有典型的皮损表现。随将其确定为可疑皮肤炭疽病例,并送市传染病医院治疗。8月6日下午,省、市CDC专家会商认为事态严重。当晚7时由S市卫生局主管副局长带领的由流行病学、检验和消毒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赶赴G市。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为了获取当地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牲畜养殖情况、畜间疫情及病死牛处置情况、人间疫情等情况,应急队连夜制定了《G市疑似炭疽疫情流行病学补充调查方案》,成立了人间疫情调查组、畜间疫情沟通组和样品采集与检验组,分别开展调查工作。(一)基本情况:通过补充调查,了解到该村有1328户、6920人,80%的村民为回民,以奶牛养殖为主。牛奶全部供应国内两大牛奶生产企业,肉类、牛皮、牛骨、牛内脏及头蹄等则散卖。奶牛的繁殖方式是人工授精,人工接生。牛饲料的主要成分中含有骨粉。所有奶牛均未接种过炭疽疫苗。未能在第一时间从畜牧部门获得病死牛疫情信息及其处置结果等信息。(二)患者C的发现与调查:多途径搜索,发现符合病例定义标准者C,男,24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7月23日发病,于7月21日曾屠宰肉牛,并剥皮。调查时左右肘关节外侧各有直径5×5cm左右大小的黑痂,有脱皮现象。追溯调查皮损有丘疹至溃疡的发展过程。(三)患者A流行病学史初步调查结果:对患者A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该患者否认曾有病死牛宰杀史、剥皮史,否认与家牛喂养史。(四)环境情况:村民与牲畜人畜混居,人畜共用饮用水。环境很差,院落内牲畜粪便、尿液、泥土、雨水、牲畜饮用水、青草等混在一起。村内垃圾随处可见,有臭水坑数个。(五)标本采集:采集相关标本16份,其中井水(末梢水)3份(养殖场2份,村民公用井水1份),牛新鲜粪便2份(疫点1份,对照1份),泥土3份(疫点2份,对照1份),污水1份,病牛户饲料3份、牛奶1份,患者C血标本1份、病变组织渗出液标本1份,患者A血标本1份,全部送省CDC开展检测工作。(六)疫情初步处置措施:1.进一步宣传领导,尤其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卫生、畜牧两部门之间及时进行信息沟通。2.一旦不能从畜牧部门获得畜间疫情,就由卫生部门通过村民获取畜间疫情信息。3.加强病家、饮用水及疫区环境的消毒工作。4.要求该村及其毗邻村的乡村医生、该市的所有医疗机构提高报病意识,对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者要及时报告。5.继续在该村进行疫情主动搜索。6.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的管理。7.开展健康教育,要让村民了解本病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治疗相关知识。8.要求G市卫生局组织临床专家对患者C进行会诊。(七)专家会诊:8月8日,G市卫生局组织临床专家对患者C进行会诊,并予以排除。8月10日,S市卫生局安排市专家进行会诊,会诊意见暂不支持皮肤炭疽的诊断,但应每天给予青霉素类药物静脉用药治疗,继续对病例予以隔离治疗并做好消毒工作,继续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八)实验室检验初步结果:8月14日,省CDC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用胶体金法快速测定患者A和B的血清炭疽抗体阳性,患者C为阴性。其它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九)进一步病例主动搜索:根据疫情防控进展,8月16日,市、县两级CDC对J村进行了第二次入户普查,调查标准除第一次普查标准外,又增加了1项,即述说自己曾于12天内被牛虻叮咬,并出现皮肤红肿者。本次普查未发现符合搜索标准的患者。此外8月7日与8月16日,集中走访J村毗邻村庄的所有村医,未发现符合排查标准的就诊者。(十)患者C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管理:8月17日,省CDC通知再次用胶体金法测定患者C血清抗体阳性。随将其于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十一)患者D的发现与管理:8月17日的日常分片疫情搜索时,发现了符合病例搜索标准的患者D。患者D,男,52岁,G市J村农民,无炭疽疫苗接种史。8月10日,因流感样症状到Z诊所就诊,体温38.3℃,右小腿内侧上部有小块溃烂,给予菌必治静点,后改为环丙沙星、甲硝唑,并用拔毒膏进行治疗。15日到毗邻的Q村L诊所就诊。8月17日,再次到Z诊所就诊,村医Z发现该患者可疑后立即向乡防保科报告。随对其采集血清标本1份,立即送省CDC检验。并送本人到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对患者D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该患者否认曾有病死牛剥皮史,否认喂养家牛,否认有牛头加工史。(十二)寻找患者
    A、D的流行病学史:8月19日,走访患者
    A、D的首诊村医,确定患者A曾于发病前3~4天,有牛的屠宰剥皮史;患者D于发病前10天曾参与屠宰、加工牛头。同时了解到,患者
    A、B、C在村里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患者D因惧怕自己发病事情在村里曝光也受到歧视,才到邻村就医。村民们多数将自家的孩子、老人送走了。(十三)患者D的实验室检测结果:8月21日,省CDC报告患者D血清样本胶体金法测定炭疽抗体阳性。(十四)健康教育重点转移:鉴于上述情况,8月20日,改进了健康教育宣传方向的重点,重点宣传炭疽病预后良好,不影响结婚、生育;鼓励村民发觉身体不适立即到本村村医或乡医处就诊,以消除村民的恐慌心理,改变村民对患者的歧视态度。之后,该村未出现新发炭疽病例。三、流行病学分析与病因推断本次疫情,共发现4例皮肤炭疽病例,禽类密切接触者和人密切接触者120人,重点人群108人。四、疫情控制与综合评价(一)畜间疫情控制:8月4日,G市政府宣布J村为疫区,发布了政府封锁令,禁止村民私自屠宰、剥皮病死牛。8月7~8日,G市畜牧部门在J村组织了牛炭疽疫苗接种。8月8日,G市政府禁止该J村的牛奶、牛肉、牛皮、牛骨、牛头蹄及内脏交易。8月11日,G市政府对J村肉品冷库全面进行检查,未发现有病死畜肉情况。8月24日,G市政府就动物疫情发展情况,解除对该村的封锁。(二)人间疫情控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协调,自8月7日,卫生部门每天向畜牧部门通报人间疫情信息;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预防性服药;开展疫情主动监测与搜索,通过两次普查、每天分片搜索和村医主动报告等形式,力争及早发现病例;开展卫生宣教,教育高危职业人群尽量减少接触、暴露危险因素的机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继续采取预防性投药的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在全市医疗卫生人员中开展炭疽病相关知识、诊疗和防控技术方案培训,提高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对炭疽的认识及诊治、处置能力;加强并坚持疫区随时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价。本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于9月7日结案。(三)综合分析与评价:经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调查的综合分析证实,2007年8月,G市发生了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共发现4例皮肤炭疽病例,病畜密切接触者和人密切接触者120人,重点人群108人。调查过程中,采取边调查,边采取措施,逐步改进控制措施的方式,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消毒和实验室检测等措施并重的原则,及时妥善的处理了炭疽疫情。回顾本次疫情的调查处置过程仍有可总结的经验教训。本次疫情中,有2例病人是通过加强监测,按照病例搜索标准主动搜索发现的。4例病人均在炭疽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发病,之后未发现可疑病例,说明疫情控制措施有效。本次人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与处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在疫情处置中的重要性。事件早期,由于影响范围有效,G市政府顾虑较多,希望通过常规手段达到控制目的,然而村民未能清楚认识到该病危害,对屠宰、剥皮、加工、搬运病死牛等仍然持无所谓态度。8月4日,G市发布政府令封锁了疫区。截至8月7日,已发现3例可疑人皮肤炭疽病例。8月8日,G市政府全面禁止疫区内一切畜及畜产品交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由于卫生宣教重点未及时转移,引起了村民恐慌,已发现的病人受到村民不同程度的歧视;后改变宣教重点,才使情况逐渐好转。本起疫情由动物炭疽病引起,因此调查过程中掌握动物疫情动态,对于揭示人间疫情规律,更好地控制人间疫情至关重要。动物疫情的调查控制工作由农业部门负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动物疫情信息,亦未取得整个区域的动物疫情分布、强度等信息资料。对动物疫情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利于防控策略的制定、落实与评估,因此一定程度上对人间疫情控制工作造成了影响,使本次人间疫情控制工作留下一些遗憾。针对这样的情况,卫生部门应向政府部门提供调查、处理疫情的需求清单,争取政府的协调、支持。G市人间皮肤炭疽疫情发生后,使我们认识到炭疽病不仅仅是牧区的常见病,只要发病条件存在,哪里都可能发生。由于炭疽芽孢抵抗力、生命力极强,彻底消灭外环境中的炭疽芽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办到的事,不排除再次发生类似疫情的可能,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强炭疽常规监测,利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多种方法手段,对动物疫情、人间疫情进行全面控制。通过本次疫情也提示我们任何一种非本区域内的疾病均可以输入,并成为区域内的常见病,因此要提前制定相关技术预案,加强人员培训与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新发疾病的袭击,最大限度的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